新賽季中超聯賽的動員大會于今天上午在上海正式召開,其中足協公布了多項新賽季準入規定以及未來兩到三年的計劃。
另外,足協制定了逐年實行的階梯式發展目標,在2018年每支俱樂部要有自己所屬的訓練基地,2019年要配備完善青訓隊伍,2020年出臺財政監管,2021俱樂部名稱實行中性化。
其中加插了一項關鍵的新計劃,就是即將在年底討論工資帽方案,并且在2020年開始全面實行。
其實早在去年年尾,足協現任黨組書記杜兆才就曾對于球員的高薪表示過不滿,他表示:現在中超各支球隊的普遍收入有90%以上都是用來支付球員工資,而且這些工資都是名不副實有明顯的虛高現象,這樣長期下去會給球隊的經營帶來很大的壓力。
如今不但是像胡爾克和佩萊這樣的頂級外援享受著千萬美元年薪,就連本土球員的薪水也水漲船高,就像恒大和上港的國腳們年薪千萬的大有人在,但這些球員拿著如此高薪又真的能體現出他們的實力確實勝人一籌嗎?所以工資帽的實行確實有他的利處。
另外尤其對于現在實行的U23新政,由于之前中國足球青訓疲憊,令到人才緊缺的U23球員成為了搶手貨,假如不加以薪金上的抑制,很可能連一個小球員都可以成為年薪千萬的富翁,這樣的情況一出現對于中國足球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
不過一旦出現工資帽,這肯定對大牌外援引進受到影響,畢竟現今中超聯賽的熱潮全靠大牌外援帶起,假如工資受到限制,一定吸引不了國外球星加盟,到時受害的又會是中國足球。
或許足協在研究新計劃時,可參考美國大聯盟的工資帽政策,每支球隊都可有2到3個超級球星引進特例,其他本土球員工資才受限制,這樣或許才是最適合中超工資政策的一大方向。